《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英文)名:统计学(Statistics)
课程编码:09041821
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8(40+8)
学分: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
授课单位:金沙js9线路中心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制订(修订)人:高文才 审核人:宋兰旗
制订(修订)时间:2019-9-2 审核时间:2019-9-7
二、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运用,掌握收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方法,并灵活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具备对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知识及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应毕业生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对应毕业生能力:1-①);
2.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应毕业生能力:1-①、2-①);
3.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对应毕业生能力:2-①)、2-③);
4.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能力(对应毕业生能力:3-①、3-②、6-②);
5.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打好基础(对应毕业生能力:1-①))。
(二)思想教育目标
经济统计学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授课中要引领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加强国家意识,增强法制纪律观念,有效传导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
表1 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章次 (或:模块及主题) |
内容 |
细化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
学时数 |
对应课程目标 |
第1章 绪论 |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
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了解统计学的分科及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理解统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
2 |
1 |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
第2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 与显示 |
1.统计数据的收集 |
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基本要求;掌握统计调查的不同组织形式、特点与应用;掌握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步骤;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方法;掌握分配数列的分类及其编制方法;掌握统计图、表的编制方法。 |
4 |
2、3 |
2.统计数据的整理 |
3.频数分布 |
4.统计数据的显示 |
|
第3章 数据 分布特征的描述 |
1.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
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及区别;了解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含义;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分类、作用;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理解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了解平均指标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
6 |
2、3 |
2.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平均数 |
3.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变异指标 |
|
第4章 时间数列 |
1.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
理解时间数列的概念、构成、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理解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及分析模型;掌握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
6 |
3、4 |
2.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
3.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
4.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 |
|
第5章 统计 指数 |
1.统计指数的概述 |
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分类;了解统计指数的编制原理;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掌握指数体系在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了解常用的经济指数的编制方法。 |
4 |
3、4 |
2.综合指数 |
3.平均指数 |
4.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
|
第6章 抽样 与抽样估计 |
1.抽样推断概述 |
掌握利用样本资料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原理;掌握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了解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理解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理解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与必要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 |
6 |
3、4 |
2.抽样误差 |
3.总体参数估计 |
4.样本容量的确定 |
|
第7章 假设 检验 |
1.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 |
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问题;理解假设检验的步骤;掌握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的方法。 |
4 |
4、5 |
2.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
3.假设检验的其他问题 |
第8章 方差 分析 |
1.方差分析的基本问题 |
理解方差分析的一般问题;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理解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 |
4 |
4、5 |
2.单因素方差分析 |
3.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9章 相关 分析与回归分析 |
1.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问题 |
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及种类、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相关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系数的取值含义;了解回归分析的原理;理解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回归方程的方法。 |
4 |
4、5 |
2.回归分析 |
|
(二)实践教学
表2 实践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实践项目名称 |
细化的教学 目标与要求 |
实践内容 |
学时数 |
对应课程目标 |
1.描述统计 |
要求学生利用Excel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计算描述统计量。 |
(1)利用Excel编制频数分布表; (2)利用Excel绘制相应的统计图; (3)利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 |
2 |
3 |
2.长期趋势测定 |
要求学生利用Excel对相应现象的长期趋势进行测定。 |
(1)利用Excel绘制散点图; (2)利用Excel计算方程系数; (3)利用Excel测定长期趋势值; (3)利用Excel绘制线图。 |
2 |
3、4 |
3.推断统计 |
要求学生利用Excel求出置信区间,利用Excel进行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
(1)利用Excel求出置信区间; (2)利用Excel进行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
2 |
4、5 |
4.单因素方差分析 |
要求学生利用Excel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
(1)提出假设; (2)利用Excel计算检验统计量F; (3)利用Excel进行统计决策。 |
2 |
4、5 |
五、教学方法
(一)问题驱动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分级式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即将主线驱动问题、章节驱动问题和课堂驱动问题结合起来。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巧妙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以一个启发式的主线驱动问题贯穿课程该部分内容的始终,如连续剧般将相关章节内容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具体涉及到某一章节的内容时,则需要设计章节驱动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讲解有关内容。在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则设置相应的课堂驱动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示例教学
根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示例开展教学,即将类比举例、应用举例、需求举例等多种例子结合到知识点讲授中。结合示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生动、具体地举例,调动学生能动性,从而辅助知识点的深入阐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具体的应用举例,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三)教学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实施上,可采取两类方式:1.教师主讲式教学:虽以教师讲课为主,但教师需要以关键问题为主线,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在课前需要针对所提供的预习问题进行必要的准备。2.互动讨论式教学:该方式包括课前小组研讨与课堂集体讨论两个环节。课前小组研讨环节,学生4-6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内研讨,并进行课堂讨论的相关准备;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一个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的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教师可根据讨论现场情况以及课堂讨论期间新出现的重点或热点适当进行时间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整。
六、课外学习
本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课内外有机结合,以达到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课外学习包括课前与课后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由个体预习,课后学习由学习总结、复习以及课后习题组成。
七、教学资源
表3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
资源类型 |
资 源 |
教材 |
1.《统计学(第2版)》 王丽萍高文才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6年 2.《统计学》 徐彦伟高文才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9年 |
参考书 |
1.《统计学(第3版)》 袁卫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统计学(第2版)》 曾五一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 |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考核由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详见表4。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平时考核分为2次,共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实践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占课程总成绩的10%;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开)卷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50%。课程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表示。
表4 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考核依据与形式 |
考核关联的课程教学目标 |
分值 |
平时表现 |
课堂考核 |
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情况与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由教师评价给定。 |
1、2、3、4、5 |
10% |
平时作业 |
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次数与质量由教师评价给定。 |
3、4、5 |
5% |
平时考核 |
平时考核1 |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
1、2 |
5% |
平时考核2 |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
1、2 |
5% |
期中考试 |
期中成绩 |
采取单桌形式进行测试。 |
3、4、5 |
15% |
实践成绩 |
技能考核 |
依托随堂内容完成情况与实验报告质量来评价。 |
3、4、5 |
5% |
过程评价 |
从实验态度和出勤情况进行评价。 |
3、4、5 |
5% |
期末考试 |
期末卷面 |
采取闭(开)卷方式进行测试。 |
3、4、5 |
50% |
合计 |
100% |
九、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周期中,课前备课、课间沟通、课后总结,根据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督学教学过程反馈、学院教学检查反馈、课程成绩分析、吸纳校企评估专家的建议、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等信息,对教学内容与学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评价方式酌情进行动态调整,加强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